浙江重拳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,警告!降格!这些特色小镇的领导被约谈

2018-09-26 2818次

浙江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。为深入查找问题,努力补齐短板,浙江3年来累计警告了33个创建小镇和培育小镇,降格了13个创建小镇,淘汰了7个培育小镇。

2017年度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考核结果已于近日出炉:

  • 西湖云栖小镇等24个小镇考核为优秀;

  • 朱家尖禅意小镇等32个小镇考核为良好;

  • 临安云制造小镇等29个小镇考核为合格;

  • 瓯海生命健康小镇等14个小镇考核为警告;

  • 天子岭静脉小镇等7个小镇考核为降格,由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降格为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。

为奋力推进特色小镇高标准、高质量发展,浙江召开了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2017年度考核落后单位集体约谈会,对列为降格的7个特色小镇和列为警告的14个特色小镇所在县(市、区)政府负责人、发改局(委)主要负责人、特色小镇主要负责人等进行约谈。


小镇客厅建成进度慢


  小镇客厅,是特色小镇标配。目前省级创建小镇中,已建成小镇客厅的有68个,占总数的63%。此外,很多小镇客厅都存在着功能单一、不开放使用等问题。


投资额未达标

      浙江明确规定“投资额不达标的予以警告或降格,特色产业投资不到60%的取消评优资格”。今年被降格和警告的21个小镇中,有14个投资额没有达标。


产业高端要素少


  在今年被降格和警告的21个小镇中,有12个小镇(占比为57.1%)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、科技型中小企业、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科技投入等指标远低于同类小镇平均水平,有些指标甚至为0。

特别是被降格的7个小镇中,有5个小镇(占比高达71.4%)反映产业高端要素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都非常低。



这7个特色小镇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降格的?


(一)对内涵特征的理解有偏差。


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3年,制订了比较完整的小镇体系。包括创建、规划、考核、验收、命名等。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对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、年度考核基本要求、创建目标和方向的理解还不够到位,存在许多“该做没做”的工作。

(二)前期基础做得不够扎实,或者说前期谋划不充分

有的地方抱着抢抓小镇政策红利的心态,为小镇而小镇,在情况不清、基础不实、准备不到位的情况下,匆忙上马,导致进了省级培育创建小镇队伍后很被动。

(三)产业不够聚焦。

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特色,强调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,但有些小镇产业起点就不高,低水平的重复建设。

(四)产出与投入不匹配。

特色小镇发展三年,应该到了可以收获的时期,但不少小镇虽然创建三年了,已经投入了几十亿,但产出少、税收低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。

(五)融合不够。

特色小镇自创建以来就强调要三生融合、四位一体,但考核发现很多小镇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。

以上这“五个不够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省级特色小镇面临的共性问题,每个小镇都或多或少地有,但这些问题在约谈的21个小镇中比较突出。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,针对分析的问题,切切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。


特色小镇的经验总结

通过三年的探索,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培育建设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,值得借鉴参考:


一是坚持特色产业引领。

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,要始终把产业立镇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,聚焦八大万亿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,选择一个最有基础、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培育创建特色小镇。

二是坚持创业创新驱动。

围绕实施数字经济“一号工程”,形成了一批“互联网+创业创新”为特色的高新技术小镇、科创小镇,培育了一支占领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的先行军。

三是坚持市场主体推动。

特色小镇不是独唱,而是大合唱,倡导市场主体,多元投入。事实证明特色小镇也受到各类市场主体的欢迎,成为创业创新乐园、企业发展热土、民资投入热点。

四是坚持“三生融合”发展。

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的融合,产业、旅游、文化、社区功能的叠加,是特色小镇的根和魂。目的就是为了打造集产业链、创新链、投资链、人才链、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系统,宜业、宜居、宜游,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。





关注安通公众号 更多资讯等你来看!

推荐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