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瞪羚企业”是什么?高新区为什么要培育“瞪羚企业”?

2018-09-06 4217次

“瞪羚企业”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。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•伯奇(David Birch)提出。创业企业跨越死亡谷、进入快速成长期被称为瞪羚企业,也被称为高成长企业。

瞪羚成长性好、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。“瞪羚”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,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“瞪羚企业”,之所以称呼高成长型企业为“瞪羚企业”,因为它们具有与“瞪羚”共同的特征——个头不大、跑得快、跳得高。

这样的企业,不仅年增长速度可以轻易超越一倍、十倍、百倍、千倍以上,还可以迅速实现IPO。一个地区的“瞪羚企业”数量越多,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,发展速度越快。

image.png

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《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》,数据显示,2017年,全国瞪羚企业达到2857家,相比去年增加281家。

从地域看

瞪羚企业分布广泛,2857家瞪羚企业分布在139个高新区。

从整体表现看

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业绩表现远超高新区全部平均水平。2017年,瞪羚企业群体平均营业收入是高新区企业平均水平的2.2倍,净利润是3.4倍,技术收入是5.2倍。

从行业看

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有2747家,占总体瞪羚总体数量的96.15%。其中,分布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,共1271家,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、高技术服务、生物与新医药、新材料等领域,也有较多分布。

此外,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培育瞪羚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,截止2017年底,入驻或毕业于孵化器或加速器的瞪羚企业共有535家,其中,有267家瞪羚企业已从孵化器及加速器中毕业,268家瞪羚企业在孵。

在中国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瞪羚企业被独角兽的光芒所笼罩着,鲜少被提及。直到近两年,瞪羚企业才逐渐在各地的高新区出现。

究其原因,首先,政府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,需要寻找到新的增长点。“瞪羚企业”每年可能以几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速发展、且创新能力强、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,常常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。

另一方面,瞪羚企业的出现与区域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,我国高新区由于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,更有利于‘瞪羚企业’的出现和生长。这也是“瞪羚企业”聚焦高新区的原因。

申报和培育更有发展潜力的瞪羚企业,对高新区具有重大意义。

虽然从短时间看,瞪羚企业带来的税收贡献有限,未来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。但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初创阶段,已经步入快速成长期,具有相当强的抗风险能力。若是能够在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和资金链支持下发展,不仅会进化成为独角兽,甚至可以直接为园区带出一个主导产业。

另外,从实际角度出发,瞪羚企业对政府扶持的渴求要比大型企业更为强烈,对地方的归属感也更强,对于高新区而言是更优质的招商和培育对象。

如今,越来越多高新区意识到瞪羚企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增效的作用,纷纷出台各类瞪羚培育计划。


关注安通公众号 更多资讯等你来看!

推荐资源